2006年12月30日星期六

2006,中美关系难得默契的一年

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12月27日载文《中美关系难得默契的一年》,摘要如下:

  转瞬即逝的2006年,虽然没有人再像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那样,称中美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,但却是中美之间最默契的一年。两国领导人在一年中多次会晤,内阁级官员的互访更是家常便饭,几乎每月都有。到年底,美国高官更是云集北京,演绎出中美关系的又一次小高潮。

  官员换马影响甚微
  2006年对布什政府是不平静的一年。中期选举的落败,使布什政府面临着调整外交政策的压力,尤其是中东政策。美国对朝核、伊核问题的政策也受到重大挑战。朝鲜进行了核试验,伊朗更是公然挑战美国。
  但这些都没有对中美关系带来明显的冲击。双方的互相指责少了许多,双方媒体的相关言论也不再那么扎眼,更没掀起什么波澜。胡锦涛的美国之行巩固了中美关系的互信,巩固了在国际事务上的合作。
  佐利克的辞职与国会新领导人的登场,都曾引起过美国对华政策是否会有所调整的揣测。但仅仅是揣测而已,随后美国高官对中美关系的评点大多没有脱离佐利克的思路。“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”一直是美国高官的口头禅。可见,佐利克时代确定的对华政策已不再是权宜之计,而是对华战略的主轴。所谓的战略,不是短期行为,而是长远规划。

  平静源于三种默契
  2006年,中美关系出现了罕见的平静。而这种平静,实际上建构于三种默契之上。
  其一,相互不满不影响发展关系。美国对中国政治制度的不满、对人权状况的关注一直没有改变。而中国对美国动辄干涉自己内政的做法一直心存芥蒂。
  过去,这种情况很容易转化成情绪性的互相指责,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到双边关系的发展。而在2006年,双方不满的问题其实一个都没有解决,但越来越能以务实的态度来面对。中国因素、中国话题没有引起美国中期选举的炒作即是明证。
  其二,经济关系不影响政治关系。2006年,中美经济关系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样没有彻底解决,人民币汇率增加了浮动的灵活性,但美国人显然还不满意。中美贸易逆差、知识产权问题、中国商品倾销问题,也没有像过去那样与“中国威胁论”随便被扯在一起,显然也没有影响两国的政治关系。
  其三,台湾问题不影响双边关系。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已有被边缘化迹象。现在的中美首脑会晤,台湾问题最多只是个例行的话题,不痛不痒。

  战略问题仍是关键
  中美关系出现难得的默契与平静,固然与美国总统执政的周期律有关,但更多的是美国对中国和平崛起深入认知的结果,也是中国对美外交逐渐成熟的表现。
  反恐仍是美国当前的第一要务,而中东尤其是伊拉克是最大的痛脚。最大的难题没有解决之前,美国不想再添新麻烦,决不想开辟新战场。但朝核问题显然是一个随时可能爆发的不定时炸弹。这个问题,有中国积极干预,比较容易趋于平和。朝鲜半岛无核化,符合中美两国的战略利益。
  美国在朝核问题上有求于中国只是其一。更重要的是,美国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,中国崛起的事实已经难以改变。尽量牵引、疏导中国朝着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向改变,比打压、遏制更符合美国的利益。

  中国的崛起具有地区意义,也越来越有全球意义。国际关系史告诉人们,新崛起的大国与现存的大国之间的关系总是十分复杂,涉及经济、文化和军事战略层面。这些问题如何解决,事关中美关系能否长期稳定。因此,中美两国的战略家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些,尽量避免双边关系陷入战略困境。

没有评论:

Goog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