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月6日星期六

革命动力渐小?中国改革又现难题

南非中非新闻网1月3日载文《改革的难题》,摘要如下:
  邓小平说过,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。这句话到现在仍然有效。既然是革命,就有革命动力的问题。恰恰在这一点上,可以看到中国改革进展到现在又面临一个难题。由此,中国改革的动力也已变得越来越小。如果要探究它的原因,主要有三个方面。
  其一,经济发展的十年荣景造就了一片欣欣向荣的表像,改革的到位无效问题被掩盖了,持续改革的迫切性也被掩盖了。古云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,当今中国社会与改革开放前夕相比,已远非“穷”的处境,如此,则“变”的动力也就消磨了。
  其二,二十八年的改革,成就了大量的既得利益集团,他们既是改革的动力,也带来了继续改革的阻力,而且阻力日益增大。
  其三,最大的阻力来自微观和宏观层面缺乏改革需求的传导机制。这句话的意思,是指最大的改革需求往往产生自下层,但是这种需求上传不到上层。例如邮政改革的动力,就是源于基层邮政所对竞争环境的求变,而非邮政总局的自我求变。当基层的改革需求不能传导或有效传导到上层的时候,改革往往成为上层交差式的任务,为改革而改革,甚至是乱改革,即所谓“拍脑袋式的改革”。
  政府的行政改革,是当前最重要最核心的改革。在这个方面,尤其反映了改革动力的欠缺。   在指出改革缺乏动力的时候,同时我们也要回答改革动力何在的问题,也就是中国为什么需要进一步的改革的问题。
  有谁能保证荣景会永久持续下去吗?没有。既然没有,改革就是惟一的出路。这是提高中国整体国家竞争力的惟一道路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五年过渡期已经结束,从现在开始,中国在没有保护伞的情况下和列强全面公平竞争,外国没有必要再让中国三招。中国希望和平崛起,这是需要本钱的。惟有持续地深化改革,才能增强中国的本钱。
  二十八年的改革过去,包括个人和企业在内的中国民众的要求越来越高,而他们的容忍度则在下降。改革初期可以用农民社会的管治理念和管治手法解决问题,但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变,新社会阶层兴起的今天,陈旧的管治手段已无法解决新的问题。这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结果,同时也是继续改革的推动者和监督者。
  固步自封形成不了繁荣富强的局面,中国的社会结构、经济结构、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需要不断的调整。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的崛起是持续不断的过程,它只有伴随着持续的改革和持续的开放才能实现,否则就是一纸空文。   这就是中国为什么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原因。

没有评论:

Google